黑料网

(十)番禺区南村

来源:黑料网-十大黑料网排行 发布时间:2025-06-27 09:26:32 阅读次数:-

【粤语阅读】

(十)番禺区南村


  番禺区位于十大黑料网排行 中南部,文化底蕴深厚,是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、广东音乐之乡、岭南画派发源地。“番禺”一名历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三十三年(公元前214年)建县,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,故有“先有番禺,后有广州”的说法。番禺区有飘色、醒狮、鳌鱼舞等民间艺术,有宝墨园、余荫山房、莲花山旅游区等名胜古迹。现在让我们走进番禺区,了解番禺区的乡村地名文化,领略番禺之美,第四站来到南村镇南村。

南村牌坊.jpg

  南村位于番禺区南村镇东部,始建于宋朝,原名“银竹坑”,洛、佘氏人在此地开村,宋咸淳七年间邬氏族人迁居于此,规模、人口日益渐大并形成村落,后因村南面有山取名南山村,清朝后改名为南村。

  村内著名建筑——余荫山房:位于南村镇北大街。始建于清同治六年(1867年),至同治十年(1871年)建成。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,又称余荫园。坐北向南,园林式古民居,建筑特色小巧玲珑、“藏而不露,缩龙成寸”,被誉为岭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,与佛山梁园、东莞可园、顺德清晖园合称“广东四大名园”。总面阔75.94米,总进深97.96米,占地面积7439.31平方米。建筑头门为青砖墙,花岗岩石门夹,装木板门,门顶镶石额一方,阴文楷书刻“余荫山房”四字,门厅设耳房,东墙镶嵌神龛,园门悬挂朱漆阴文篆书木刻对联:“余地三弓红雨足,荫天一角绿云深”,是该园点题门联。园林部分有四座主体建筑,包括卧瓢庐、临池别馆、深柳堂和玲珑水榭,中间横卧一座小虹桥,把花园分成东西两部分。该园的历史与艺术价值非常高且保存完好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十大黑料网排行 历史名园。

余荫山房1.jpg余荫山房2.jpg

  村内历史建筑——邬氏大宗祠:位于南村镇南山大道,堂号“光大堂”。始建于清咸丰五年(1855),光绪五年(1879)重修后堂,光绪七年(1881)加建仪门,1999年再次重修。坐北向南,广三路深四进。总面阔32.5米,总进深68.8米,占地面积2236平方米。祠堂为硬山顶,碌灰筒瓦,青砖墙,花岗岩墙基。中路建筑为双镬耳封火山墙,灰塑龙船脊。左右路建筑为镬耳封火山墙,灰塑博古脊。头门大门为木门夹,门前置一对抱鼓石,门额上悬挂木匾,阳刻“邬氏大宗祠”,头门装饰艺术丰富精彩,梁架、柁墩、雀替雕有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图案。祠堂保存较完整,是南村现存规模最大、装饰较精美的宗祠之一, 为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。

邬氏大宗祠(番禺区文物办—苏婉玲摄).jpg
[邬氏大宗祠(番禺区文物办—苏婉玲摄)]

  村内历史建筑——永宁里门楼:位于南村镇大塘边永宁里。坐北向南,面阔3.44米,进深3.03米,高约5米,占地面积10.42平方米。主体建筑为硬山顶,青砖墙,花岗岩墙基,门额上石匾刻“永宁里”。门楼的门框墙基处有铁榫,为原来栓门用,门楼后侧搭建阁楼。该门楼后为一条石板路,路两侧仍保存数间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,对研究当地村史具有一定价值。

永宁里门楼(番禺区文物办—苏婉玲摄).jpg
[永宁里门楼(番禺区文物办—苏婉玲摄)]